作为业内最大的英国低龄留学平台,必益教育在过去20年见证了无数中国孩子从伊顿、哈罗、威斯敏斯特、七橡树等英国私校到牛津、剑桥、斯坦福、哈佛等世界名校之路。
也是由于近年来咨询英国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,找必益导师申请英本的学生也随之增加,必益英本的申请结果也非常惊艳:
除了从2020届以来,虽然学生体量很小,却连续三年都有牛津、剑桥、G5录取之外;
更值得一提是,和市面上清一色理工科申英不同,必益英本专业非常多元化,既有中国学生擅长的数学、工程,也有政治经济、音乐、法律、PPE、数字媒体、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,支持每一个学生的热爱!
这和必益独特的升学指导方式分不开——相关专业的资深老师辅导对应学生。
正如今年拿到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的Wendy同学分享:
“我目标是申请数学专业,给我辅导的两位必益老师都是数学博士(其中一位是剑桥数学博士),因此从准备笔面试,文书,到科研项目,老师能给到的帮助特别大!”
今天,我们就从Wendy的申请故事出发,来聊一聊英本规划的那些坑和经验分享。
Wendy
北京公办到英高,喜欢数学,也喜欢音乐、马术
从Woldingham到被誉为“女子伊顿”的CLC学校
今年圆梦剑桥大学数学专业脆录
在她看来,4年留英经历,不仅仅是收获剑桥Offer和黑管演奏级证书,更收获了独立、自信,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。
*为方便阅读,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
我从小生长在北京,一路读的是家门口公办。当然,作为在帝都“鸡娃”风潮下成长的一代,我父母也很重视我的英文能力,从小上英文课外班之外,还有一个英文外教老师。
但选择低龄出国,可能还是学校里的“少数”(同年级两三百人可能只有个位数出国,其他都是高考路线)。
当时我有一些朋友准备出国留学,大部分还是选择美国。我呢,则是在出国准备的过程中,参加了一个英国的游学项目,反而一下子迷上了英国校园!
我记得那是在英国当地的要一所公办学校,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上了一周左右的课程。我很喜欢那种自由的课堂氛围,同学和老师之间敞开交流,这段经历开心且有收获。
紧接着就是准备申请。我一共经历了两次英高申请。在我看来,第一次申请的重点是“选校”,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,毕竟你至少要在这所学校待2年,如果喜欢的话就是4年。
申请前我家人对英高完全不了解,当时也还没有疫情。所以在必益老师的帮助下,花了很多时间访校和参加各种入学考试,顺利考入了沃丁瀚学校Woldingham(寄宿+走读女子私校,也是奥斯卡影后费雯丽的母校)。
*科普一下,英高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入学考试,所以等于升几所就要考几次(提前准备),压力还是比较大的。
第二次申请的时候,我对英国教育已经有了一定了解,因此更注重是“如何脱颖而出”以及申请奖学金。最后也如愿拿到了有“女子伊顿”之称的切尔滕纳姆女子学院 CLC录取。
两次申请,必益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很nice,也很专业。包括后来父母逐渐放手让我主导,老师们还是会定期给父母发邮件更新我的进展(我自己都忘记分享我做了哪些事),让我和家人都非常放心。
事实证明,英高就是我爱的模样!
不像国内每天坐在同一个教室,和同样的一波同学听同样的老师讲课,在英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课程,挑战和乐趣同在。
更有意思的是像CLC是在英格兰西部格洛斯特郡切尔滕纳姆小镇上,我们高年级学生白天没有课的时候,就可以到镇上逛街、喝咖啡或者去健身房。像我自己就很喜欢背着书包,穿梭在各间教室,然后放学去镇上溜达一圈的感觉。
英国学校有很多竞赛、讲座、参与活动的机会,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镇上一个音乐比赛,它是对所有拿到音乐演奏文凭级别的13年级以上选手开放,高手如云,并且是对外售票演出的。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独立上台演出所以非常紧张,学校的朋友们都来为我打气加油。
最惊喜的是,我取得比赛胜利后,第一个拥抱我的是我的竞争对手。
我觉得这种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比拼,最后由衷为朋友的努力成果感到开心,这种氛围真的很棒。
我的确很早就确定了数学这个目标。
但原本在国内可能还是因为“擅长”,数学是我所有学科里面最好的,是最容易能拿到满分的。然后到了英国之后,我有机会参加竞赛,听很多顶尖大学教授的讲座,我才逐渐真正爱上了数学。
记得去年9月份的时候,我们学校邀请了牛津大学数学教授来分享,他看上去非常年轻,而且身上有各种纹身,仔细看发现纹得全部是数学公式!还有一次是华威大学来我们小镇做一整天的数学讲座,我也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了,特别有趣!这样的机会以前在国内是很难有的。
发生在英高10年级的一件小事,或许是剑桥梦的开始。
刚到英国第一个月,我的数学老师就很惊喜地告诉我:Wendy,你的能力可以和12、13年级sixform(高中)学生一起参加某个数学竞赛!一边鼓励,一边他还顺手帮我报名了。
那次数学竞赛我拿的分数还蛮高的。我还收到了监护人的祝贺信,信中他提到,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,非常有可能到剑桥这样的一流大学读数学。
我记得当时特别开心,感觉离剑桥近了一步。
从那天起,我就开始了竞赛之路。我的大部分都是参加了UKMT的数学竞赛,比如我连续4年参加英国高级数学挑战赛(Senior Mathematical Challenge),晋级后可以参加英国数学奥赛。
此外,我去年暑假还在必益数学博士导师的带领下,做了一个和质数理论相关的科研项目,并且最终写了相关的研究文章。这位导师是牛津的本科,目前在做数学博士研究。
当然,还有牛剑申请必要的笔试、面试和文书。(一开始我是准备要DIY的,我妈建议我冲刺牛剑、G5还是要找顾问稳妥一些,结果必益老师真的是帮了我大忙)。
我是去年6月开始写文书,到最后提交给学校中间,必益老师带着我一起改了七八版。
这里和大家科普下英国文书。相比于美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补充文书,要极尽所能讲好“我是谁”这个话题,英国文书非常纯粹——学术,学术,还是学术。
当时我们学校老师讲,文书75%都要和学术相关,包括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,目前为止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等等。剩下25%(甚至更少),可以聊日常生活、兴趣爱好等等。
拿我自己的文书来说,要求不超过4000字符,我只有两行是关于日常生活,其他全部都是与学术相关。我讲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理论,然后看了哪些相关的书,对于该理论的深刻理解之类。剩下篇幅就是关于我的竞赛成绩,老师说英国文书是可以“炫耀”的,所以有竞赛成绩可以尽量多写。
不得不提的还有剑桥面试。因为去年剑桥面试改线上,而且在面试过程中不能用笔写任何东西,而我口头表述能力并没有那么强,一直很担心教授会听不懂我的表述。
于是在正式面试前,我和必益老师一起做了10多次模拟面试,准备得非常充分……
可以说,申请英国大学并不是“玄学”,而是一步步的打怪升级。
回看这次申请季(相比于前两次英高申请),我认为是更严肃紧张一些,毕竟这次申请决定了我未来是否有大学可以读。前两次可能我考差一些还是会有学校录取,但这次因为是和全球优秀学生一起竞争剑桥数学专业,还是颇有压力的。
要不要申请美国大学?这个想法曾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,然后就被我否定了。
我其实也很喜欢美国,包括有两次夏校的经历,感觉也是非常自由和鼓励式教育。
但是美国大学的确并不太适合我。据我了解,美国是通识教育,到了第二年确定专业。这可能比较适合那些在大学需要探索专业的学生,但我已经非常确定未来要学数学了,所以英国会更适合我。
另外,美国除了主文书之外,每个学校还有补充文书,如果像是我知道很多中国学生会申请十几所大学,那光是写文书就要崩溃了……
今年,我们这届一共拿到了23个牛剑录取,这在英高中还不算最多(比如威斯敏斯特有79份牛剑)。
但在英高,牛剑并不是唯一目标。就像我们学校强调的:不仅仅是成绩,更是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我们每年选择申请大学的有100人左右,有人没有选择牛剑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课程设置,也有人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或创业(每年都有公司来学校做讲座,分享如何高中毕业就拿到工作Offer)。
不过我并不认为,这样的教育理念就等于不卷,相反,我的同学们都非常卷!
她们中有人同样拿到牛剑Offer,并且会两种乐器。我有一个朋友除了玩乐器,还自己作曲上传到YouTube,包括有一个竖琴+小提琴+钢琴的三重奏,真的非常好听。
还有人出了一版科学杂志,叫做Cheltenham Science,从选题内容到插图、排版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!
当然还有那些平常每天去镇上咖啡馆溜达,看着根本不学习,结果第二天考试就是100分的隐形大佬。我怀疑他们都是在我睡觉的时间在背后偷偷卷。
当然还是感谢“又鸡又佛”的英国老师,他们总会鼓励我们挑战自我,除了学术,老师也不断鼓励我音乐考级,因此我在Woldingham就考出了黑管8级,去年还考了演奏文凭(diploma),并且都拿到了卓越水平(distinction)。
因此不能说英高到牛剑这条路就是“不卷”、“捷径”,只不过和我们国内刷题应试的紧张氛围不一样,英国教育是用小组讨论,项目制学习、音乐体育竞赛等等方式,让学生“卷却乐在其中”。
在经历了4年英高,加上紧锣密鼓的剑桥申请,18岁的Wendy非常清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:做数学研究!
她说在剑桥面试回答“在你心中数学是什么样的学科”问题时,她的回答是:五彩斑斓的黑。她补充说:很多人觉得数学很无聊,很无趣,但只有往深里研究,就会发现它的好玩之处。就像是我们平常在使用的数字,对于数学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研究方向。
全体制内的娃,一年网课准备,真的能去英美名校吗?看到这里,相信很多同学,还是抱有这样的疑问。Julie活出了我们心中的样子,她做了我们都不敢做的事情,但她能成功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