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由一组“快问快答”破冰开始,从一杯Coco奶茶的价格,可以直观感受到英美留学成本的差异。聚焦生活小事,也要放眼全球格局,低龄留学在中国走过20年的光阴,留学生的年龄再不断提前,从16+提前到了13+/11+。
不难发现,数字变小的背后是家长眼光变得更加长远,提前为孩子铺了一条路。通往英国还是美国,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选择一条适合孩子的升学路径,并坚定前行。
鞋子合不合脚,只有自己知道。那么在挑选合适的学校之前,低龄留学有没有一些常见的“坑”值得好好避一避呢?
四大误区之一
在他人的光鲜之下迷失了自我
社交媒体的发达,使我们能接收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。除了需要冲破信息茧房的桎梏,家长还需要坚定自己的选择,并为之努力。处于低龄留学准备阶段的家庭,周围大概率也是走国际教育路线的。
今天,张家女儿走艺术留学道路拿到了某私校offer,明天李家儿子在某知名STEAM竞赛上取得了奖牌。类似这样的信息不绝于耳,家长们很容易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故事中逐渐迷失自己和孩子的初心,跟风学这学那,复制别人的成功路径。
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,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作为家长,你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,他拥有什么样的特质,我们要去捕捉放大孩子的长处,让他找到自己的真正所爱。
Emma对这一点也十分认同,她表示低龄留学的规划阶段是很重要的,提前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争取时间,更多的是培养坚持的习惯。不要收到过多信息的干扰,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。
四大误区之二
含在嘴里,捧在手心,不愿放手
随着低龄留学的年龄不断提前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 13+、11+ 的孩子只身在异国他乡求学。陌生的国度、陌生的文化,总让家长,哪怕是自身有国际教育背景的硕博家长担忧:我的孩子能不能适应英美私校的学习与生活。
很多家长的焦虑有时候并不来自于择校备考的阶段,反而来自于孩子出国以后。Emma袒露,她见过十分夸张的例子,家长希望孩子每天给自己打视频电话,甚至要直播做作业的过程。
“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。10几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英国私校的寄宿教育也会提供非常完善生活与学习安排。小孩子是很忙的,可能没有时间天天和家长报备行程。家长的不愿放手很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打扰。”Emma如是说。
诚然,私校申请不只关乎孩子身心智一体的成长,还在于家长自身心理的调整。作为家长,在选定私校留学这条道路伊始,就应该逐步建立起孩子以后会离开自己的心理预期。在全方位提升孩子学术能力的同时,也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。告诉孩子,遇到问题,不要总是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,而是应该找到正确的人,解决相应的问题。
四大误区之三
我的选择 = 孩子的选择
常有人说,“男孩子适合去美国,女孩子适合去英国”。Emma认为低龄留学这个想法的萌生很可能是出自家长,但决定要不要去实践这件事,如何做得更好,一定要孩子本人做主。在见证了无数成功斩获私校offer的低龄留学家庭之后,Emma总结了一个共通点,选择留学道路的孩子本身眼里在放光。
在择校阶段,中国家长很容易被学校排名“卷”着走,给孩子选择排名高的名校,而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特性与兴趣点。殊不知,孩子可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,家长起到的角色应当是引路人,而非决策者。
给予孩子选择权,不仅是平等尊重的体现,也是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一种方式。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我,不妨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这种认知。
四大误区之四
重视英文提升而忽略中文基础
语言除了是日常沟通交流的工具,它还是国家文化的载体,其背后是一种文化认同与身份认知。我们都知道低龄留学总是绕不开一大难关:英语能力的提升。10多岁的孩子就要攻克长篇的reading材料,在攻克一个个英文学术词汇的过程中,慢慢地,英语思维也在不断地养成中。
然而,我们是否容易忽略,我们身上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?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礼仪的载体,留学家庭也不应忘记我们的根在哪儿。学贯中西,成为世界公民,才应当是国际教育的初衷。我们应当在孩子出国前给予他一个扎实中文基础的环境。
今年暑假,Emma特地带自己的3个孩子到山东参加夏令营。她表示自己很高兴有机会能让孩子在中国学习中文。外国人尚且如此,作为中国人的我们,是否更应该把握近水楼台的先机呢?
深根国际教育20余载的Emma,说着一口的中文,给会场的主持人和到场的家长留下的深刻的印象。必益教育也将一如既往在连接优质英国教育资源的同时,给中国低龄留学家庭传递更为广泛,更为受用的教育理念,回归教育的本质,培养有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。
---
2023 BE Top Schools
英国菁英寄宿学校招生峰会
将于9月16日~9月22日召开
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深圳
4地5场大型招生官直面招生峰会
等你来参加!
感兴趣请扫描二维码,
提前预定活动席位